《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 (豆瓣) 这本书初看可能会颠覆三观,它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进化、生命和物种——即一切都是自私的基因操纵的结果。而基因也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以 “物种” 为中心,它是在此之上的存在,物种只不过是它们的载体。当然,书中观点并不一定正确,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问题不同的视角。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本书的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发迹的强盗一样,我们的基因生存了下来,有的长达几百万年,这使我们有理由在我们的基因中发现某些特性。我将要论证,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上面一句话中,“特殊” 和 “有限” 是两个重要的词儿。尽管我们对这种情况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对整个物种来说,普遍的爱和普遍的利益在进化论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概念。

第二章 复制基因

单一原子到合成分子,到大有机分子,复制基因的偶然出现让我们到了大种群阶段,而偶然的复制错误带来了好几个品种的种群(一种改良),让进化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长寿、快速、准确的复制基因逐渐胜出,这就是自然选择,稳定者生存。

各种不同种群复制到一定规模时,因为资源有限就必然出现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自己的稳定性而削弱对手的稳定性才能生存,比如食用对方获取自身成长,比如包裹自己。总之最终生存下来的都是为自己构造了生存机器以安居其中的复制基因。

生存机器越来越强,体积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事件万物都是复制基因的生存机器,人同样也是,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他们与外界隔开,遥控操纵外部世界;他们存在于我们的躯体内,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他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

达尔文的 “适者生存” 其实是稳定者生存这个普遍法则的广义特殊情况。

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

无论原始复制基因是与 DNA 相近似的分子还是 DNA 后来干掉了原来的复制基因,总之这种现代复制基因具有群居性

基因的定义: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连续若干代起作用。即,进行高度精确复制的复制基因。基因会包括更小的遗传单位,也会构成更大遗传单位的一部分。(以下 “遗传单位” 即 “基因” )。

遗传单位(染色体的一段)越短,它生存的时间-以世代计-可能就越长。特别是被一次交换所分裂(减数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小。

遗传单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创造的,那些非常小的遗传单位可能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创造出 “你” 的特定短染色体是你的某位祖先,他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后代,可能存在于别人体内,甚至动物体内。遗传单位越小,同另外一个个体共有一整条染色体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以拷贝的形式在世上体现许多次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

任何一个因素,不论是遗传上的或环境上的,都不能认为是导致婴儿某部分形成的唯一 “原因”。婴儿的所有部分都具有几乎是无穷数量的先前因素。但两个婴儿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容易地在环境或基因方面追溯到一个或几个先前差别。就是这些差别才真正关系到生存竞争和斗争; 对进化而言,起作用的是受遗传控制的差别。 就一个基因而言,它的许多等位基因都是他的竞争者,但其余的基因只是它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温度、食物、捕食者或伙伴是它的环境一样。

最好不要把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看作是物种,或者是种群,甚至是个体;最好把它看作是遗传物质的某种小单位。书中称为 “基因”。

自然选择有利于这 样一些基因,它们具有推迟其他的致死基因的活动的作用;也有利于这样一些基因,它们能够促进好的基因发挥其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延长人类寿命:第一,禁止在一定年龄之前生殖,经过几个世纪后,最低年龄限制可提高到五十岁。第二,想办法 “愚弄” 基因,让它认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要年青。清除掉 “导致” 年老死亡的基因。推测:你在一个老年个体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个体的特点,不论这些看来是多么表面化的特点,那个老年个体就应该生存的越久。

基因确实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人体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

主要讲了基因(现代复制基因)的来源,基因的定义和特点,比如越小越好,自私行为,遗传控制等。最后讨论了自然选择对基因的影响,推测了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推迟繁殖和 “愚弄” 基因(尽量模仿年青个体的特点)。

第四章 基因机器

生存机器使用的定时装置和电子计算机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尽管严格说来,两者的基本操作方式是不同的。生物计算机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或称作神经元,就其内部的工作情况看来,是完全不同于晶体管的(神经元用以在彼此之间通讯的密码确实有点像计算机的脉冲码),但神经元作为一个数据处理的基本单位比晶体管复杂得多。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数以万计的接线与其他单位联系,而不仅仅是三个。虽然神经元工作起来比晶体管慢些,但就微型化而言,晶体管却大为逊色。因此,过去二十年来微型化是主宰电子工业的一种倾向。关于这一点,下面这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我们的脑袋里大约有一百亿个神经元,而在一个电器的芯片脑壳中最多也只能塞进几百个晶体管。

植物不需要神经元,因为它们不必移动就能生活下去,但大多数的动物类群都有神经元。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可能老早就“发现”了神经元,后来为所有的类群继承了下来,也有可能是分别几次重新发现的。

从根本上说,神经元不过是一种细胞。和其他的细胞一样,有细胞核和染色体。但它的细胞壁却形成拉长了的、薄的线状突出部分。通常一个神经元有一条特别长的 “线”,我们称之为轴突,一个轴突的宽度狭小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辨认,但其长度可能有好几英尺。在长颈鹿身上,有些轴突甚至和长颈鹿的颈部一样长。轴突通常由多股集束在一起,构成多心导线,我们称之为 “神经”。这些轴突从躯体的一部分通向其他部分,像电话干线一样传递消息。其他种类的神经元具有较短的轴突,它们只见于我们称之为神经节的密集神经组织中。如果是很大的神经元,它们也存在于脑子里,就功能而言,我们可以认为脑子和计算机是相类似的,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机器在分析了复杂模式的输入信号,并参考了存贮的数据之后,都能发出复杂模式的输出信号。

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明显的目的性。在这样说的时候,我指的不仅是生存机器能够深思熟虑去帮助动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尽管事实的确是这样。我指的是生存机器的行为和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更为类似这一事实。我们看到动物在 “寻找” 食物、配偶或迷途的孩子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认为这些动物在那时的感受和我们自己在寻找时所体验到的某些感受一样。这些感受可能包括对某个对象的 “欲望”,对这个向往的对象形成的 “表象” 以及存在于心目中的 “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出于自身的体验都了解这一事实:现代生存机器之中至少有一种已经通过进化的历程,使这个目的性逐渐取得我们称之为 “意识” 的特性。我不通晓哲理,因此无法深入探讨这个事实的含义。但就目前我们所讨论的课题而言,幸而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把机器的运转说成好像由某种目的性所驱使,而不论其是否真的具有意识,这样来得方便些。这些机器基本上是非常简单的,而且无意识的追踪目标状态的原理,在工程科学中经常应用。瓦特蒸汽调速器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第五章 进犯行为

对某个生存机器来说,另一个生存机器(不是前者自己的子女,也不是另外的近亲)是它环境的一部分,就像一块岩石、一条河流或一块面包是它的环境一样。这另一个生存机器可以制造麻烦,但也能够加以利用,但它同一块岩石或一条河流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往往要还击。因为它也是机器,拥有寄托着其未来的不朽基因,而且为了保存这些基因,它也会不惜赴汤蹈火。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从而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包括充分利用相同物种和不同物种的其他生存机器。

善用资源者!

因此,对生存机器来说,合乎逻辑的策略似乎是将其竞争对手杀死,然后最好是把它们吃掉。尽管自然界会发生相互屠杀和同类相食的现象,但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却是对自私基因的理论的一种幼稚的理解。事实上,洛伦茨在《论进犯行为》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动物间的搏斗具有克制和绅士风度的性质。他认为,动物间的搏斗有一点值得注意:它们的搏斗是一种正常的竞赛活动,像拳击或击剑一样,是按规则进行的。动物间的搏斗是一种手持钝剑或戴着手套进行的搏斗,威胁和虚张声势代替了真刀真枪。胜利者尊重降服者的表示,它不会像我们幼稚的理论所能断言的那样,会给投降者以致命的打击或撕咬。

把动物的进犯行为解释成是有克制的而且是有一定规格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争论。尤其是把可怜的人类说成是屠杀自己同类的唯一物种,是该隐印记以及种种耸人听闻的此类指责的唯一继承人,显然都是错误的。一个博物学家是强调动物进犯行为暴力的一面、还是克制的一面,部分取决于他通常所观察的动物的种类,部分取决于他在进化论方面的偏见,洛伦茨毕竟是一个主张 “物种利益” 的人。即使对动物搏斗方式的描述有些言过其实,但有关动物文明搏斗的观点至少是有些道理的。表面上看,这种现象似乎是一种利他主义的形式。自私基因的理论必须承担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这一艰巨任务。

这种现象的一般性答案是——那种破釜沉舟式的好斗精神也能够造成许多损失,而且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明显损失。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以下简称 ESS)是史密斯提出的基本概念。他追根溯源,发现最早有这种想法的是汉密尔顿和麦克阿瑟。“ESS 策略” 是一种程序预先编制好的行为策略。例如,“向对手进攻;如果它逃就追;如果它还击就逃” 就是一种策略。我们所说的策略并不是个体有意识地制定出来的,弄清这点十分重要。不要忘记,我们是把动物描绘成机器人一样的生存机器,它的肌肉由一架程序预先编制好的计算机控制。用文字把策略写成一组简单的指令,只是为了便于我们思考。由某种难以具体讲清楚的机制作用所产生的动物行为,就好像是以这样的指令为根据的。

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 ESS,这一概念既微妙又很重要。换句话讲,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由于种群的其余部分也是由个体组成,而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各自的成就,因而能够持续存在的必将是这样一种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可能与之比拟。在环境的一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进化上的不稳定阶段,甚至可能出现波动。但一种 ESS 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 ESS 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第六章 基因道德

通过计算说明基因 “利他行为” 实质上是一种自私行为。进化到现在,人类(动物)已经能够在行动前 “自动运算”,从而演算出一种初步的近似结果,这离理想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观察这段距离的大小。

在对待 “亲缘关系” 时也会出现差错,我们知道谁是我们的亲属,是因为别人会告诉我们,我们有档案和良好的记忆力,以及人类的风俗。如果动物倾向于对外貌和它们相像的个体表现出利他行为,则可能会产生种族偏见。而在一个成员不经常迁居或小范围迁居的物种中,你偶然遇到的任何个体都可能是你的近亲,在这种情况下,“以礼相待” 这条准则可能具有积极的生存价值。 雏鸡在发现食物时发出叽叽喳喳声的基因其实也可以用近亲选择的理论解释。 海鸥并不能识别出自己的蛋,但是可以识别出它所孵的小海鸥,因为小海鸥会外出溜达,蛋不会。这也是一种 “以礼相待”,近亲(亲属)选择。但海鸠却能识别自己的蛋,大概是由于筑巢于平坦的岩石之上,蛋滚来滚去有混在一起的危险吧。因此,为了正确识别近亲,会进化出不同的识别能力。

结论:就利他行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 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动物对亲缘关系做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计。为什么父母之爱比兄弟姐妹的利他行为普遍而且真诚(同样距离的亲缘关系),因为 “肯定性” 指数,父母/子女组合的肯定性大很多。而为什么父母爱子女超过子女爱父母? 除了有条件抚养之外,还有就是子女预期寿命比父母长,操纵父母利他行为的基因处于相对有利地位(父母年龄大为了子女付出) 。

自私的基因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个DNA的有形片断。正像在原始汤里的情况一样,它是DNA的某个具体片断的全部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分布在整个世界上。如果我们可以把基因理解为似乎具有自觉的目的,同时我们又有把握在必要时把我们使用的过分通俗的语言还原为正规的术语,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答:它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从根本上说,它采用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编制它们能够赖以生存下去并进行繁殖的程序。不过我们现在需要强调的是,“它” 是一个分布在各处的代理机构,同时存在于许多不同的个体之内。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如果是这样,这种情况看起来倒像是生物个体的利他主义,但这样的利他主义是出于基因的自私性。

主要讲了 “利他行为” 是如何表现出真实的 “自私” 的。在分析这些利他行为时,判断主要依靠动物对亲缘关系所做出的估计而不是真正的 “亲缘关系”。父母之爱比兄弟姐妹的利他行为就更加普遍和真诚,因为 “稳定性”,父母/子女组合的肯定性很强。而此关系内部,父母对子女的 “利他行为” 除了外在条件,还有就是父母相比子女更加衰老。总之,一切利他行为均是计算和估计。

第七章 计划生育

瓦恩爱德华兹认为个体动物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有意降低出生率。

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够预见未来的,也不可能把整个物种的福利放在心上。(本书基本假设)

凡是动物显示出逆来顺受地 “接受” 不繁殖地位的许多例子,都可以用自私基因的理论加以解释:个体的最好赌注是暂时自我克制,期待更好的时机来临。

过分拥挤有时会降低出生率。瓦恩爱德华兹认为,在群体中。凡其中的雌性个体能估量自己群体的个体数量并且调节其出生率,以避免食物供应的负担过重,那么,群体选择便有利于这样的群体。即便食物足够,过分拥挤也是即将发生饥荒的可靠预兆。自私的基因类似,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如果有可靠迹象显示一场饥荒将要临头,那么降低出生率是符合它的自私利益的。否则即使生下来得多,存活的也比较少。 两种不一样的思路,群体选择与自私基因,得出同样的结论。 一只鸟装成几只鸟的样子鸣叫(炫耀性行为)对它是有利的,能够诱使周围的鸟降低生蛋量。 还会玩儿空城计。

结论: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他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

抚养和生育的各种混合策略,如能适应物种生态上的具体情况,在进化上是能够稳定的。单纯的抚养策略在进化上不可能稳定,如果所有个体都以全副精力去抚养现有的幼儿,以至连一个新的个体也不生,这样的种群很快就会受到精于生育的突变个体的入侵。抚养只有作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进化上的稳定,至少需要进行某种数量的生育活动。

人类(其中有些人)具有预见能力,能够预见到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生存机器一般为自私的基因所操纵,完全可以肯定,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够预见未来的,也不可能把整个物种的福利放在心上,这就是本书的基本假定。而瓦恩·爱德华兹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同正统的进化论理论家们分道扬镳的。他认为,使真正的利他性生育控制行为得以形成的方式是存在的。

只要动物能调节其出生率,就永远不会发生饥饿,瓦恩·爱德华兹的论点就认为,动物正是这样做的。

拥护自私基因理论的人会欣然同意:动物的确是调节自己的出生率的。任何具体物种的每窝孵卵数或每胎所生数都相当固定:任何动物都不会是无限制地生育后代的。分歧不在于出生率是否得到调节,而在于怎么会得到调节:计划生育是通过什么样的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呢?概括地说,分歧在于:动物的控制生育是否是利他性的,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而控制生育;还是自私性的,为了进行繁殖的个体的利益而控制生育。

降低生育率并不一定是为了群体利益,而仅仅可能是他们自私的心理起作用,他们要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动物们 “想” 的挺多,且已经进化成惯性。

第八章 代际之战

这里,我们似乎有必要议论一下 “停经” 这个令人们颇感费解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处于自然状态的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丧失抚养子女的能力。因此,老年母亲所产幼儿的预期寿命短于青年母亲所产的幼儿。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妇女和她的女儿同一天生产,她孙子的预期寿命大概要比她儿子的预期寿命来得长。妇女到达一定的年龄后,她所生育的每个孩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机会,比同岁的孙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机会的一半还要小。在这个时候,选择孙子孙女而不选择子女作为投资对象的基因往往会兴旺起来。四个孙子孙女之中只有一个体内有这样的基因,而两个子女之中就有一个体内有它的等位基因,但孙子孙女享有较长的预期寿命,这个有利因素胜过数量上的不利因素。因此,“孙子孙女利他行为” 基因在基因库中占了上风。一个妇女如果自己继续生育子女,就不能集中精力对孙子孙女进行投资,因此,使母体在中年丧失生殖能力的基因就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孙子孙女体内有这些基因,而祖母的利他行为又促进了孙子孙女的生存。

这可能就是妇女停经现象形成的原因,男性生殖能力之所以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渐衰退,其原因大概是,父亲对每个儿女的投资额及不上母亲。甚至对一个年迈的男人来说,只要他还能使年轻妇女生育,那么,对子女而不是对孙子孙女进行投资还是合算的。

第九章 两性之间的争斗

我们可以说,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
我们所要寻求的是一种同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SS)相等的东西,尽管在这里,策略在更大的程度上说只是一种比喻的讲法。实际上,个体是不能够随意选择自己子女的性别的,但基因倾向于使个体生育某一种性别的子女还是可能的。

第十章 自私兽群

群居昆虫的个体分为两大类:生育者和抚养者。生育者是有生殖力的雄虫及雌虫。抚养者是职虫——白蚁中的不育雄蚁及雌蚁,其他群居昆虫中的不育雌虫。这两类昆虫互不干扰,因此能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这里所谓的有效是指对谁有效呢?“职虫从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好处?”这个熟悉的问题是对达尔文学说提出的挑战。

有人回答说:“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认为,女王至高无上,平日颐指气使,通过化学过程操纵职虫来满足其私欲,驱使它们抚养其众多的子女。一个与此相反的提法是,职虫 “耕耘” 有生殖力的母体,驱使母体提高其繁殖力,以复制职虫的基因。女王制造出来的生存机器肯定不是职虫的后代,但它们都是职虫的近亲。汉密尔顿有一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至少在蚂蚁、蜜蜂和黄蜂的群体中,职虫同幼虫的亲缘关系,事实上可能比女王同幼虫的关系更密切!

第十一章 新的复制基因

我会将赌注押在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上,即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的定律。基因,即 DNA 分子,正好就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普遍存在的复制实体,也可能还有其他实体。如果有的话,只要符合某些其他条件,它们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进化过程的基础。

任何一个使用数字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计算机的时间和记忆存储空间是非常宝贵的。在许多的大型计算机中心,这些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是以金额来计算成本的。或者说,每个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分配到一段以秒计算的时间,和一部分以 “字数” 计算的空间。觅母存在于人的脑子里,脑子就是计算机。时间可能是一个比存储空间更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是激烈竞争的对象,人的脑子以及由其控制的躯体,只能同时进行一件或少数几件工作。如果一个觅母要控制人脑的注意力,它必须为此排除其他 “对手” 觅母的影响。成为觅母竞争对象的其他商品,是无线电和电视时间、广告面积、报纸版面以及图书馆里的书架面积。

宗教觅母复合体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称为信仰。这里指的是盲目的信仰,即在没有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或者甚至在相反的证据面前的信仰。人们讲述过多疑的托马斯的故事,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赞美托马斯,而是让我们通过对比来赞美其他的使徒,托马斯要求看到证据。对某些种类的觅母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寻求证据的倾向更加危险了。其他的使徒并不需要什么证据,而照样能够笃信无疑,因此这些使徒被捧出来作为值得我们仿效的对象。促使人们盲目信仰的觅母以简单而不自觉的办法,阻止人们进行合理的调查研究,从而取得其自身的永恒性。